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0 00:18:21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③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分解: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运用

资料

说明

说出

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迁移应用找寻其他星体上的生命物质条件分析

知道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资料说明上,要求学生先熟练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然后迁移应用到在其他星体上寻找生命物质。

重 难 点: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式:

(1)应用“互动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2)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归纳。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具体如下:

(1)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和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本讲基础性知识多,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复习时要充分运用太阳模式图,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八大行星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3)利用比较法理解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正常的长时期的太阳状况,而太阳活动是短时间的激烈显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同之处是强弱的差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2)编写好提供给学生的学案资料。

(3)由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学质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和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具体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见学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

(1)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③ 和④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填写下表,完成对天体系统级别的判断:

总星系(宇宙)

(3)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

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

、 、 、 等。太阳是 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

(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

(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

◆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点拨: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气候、地形等。一般地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名称

概念

特点

周期与影响

◆自主探究五: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

①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 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 ……此处隐藏18536个字……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5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2讲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前准备】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硅谷是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中国北京的中关村是是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阅读课本第68页的知识窗,分析归纳这类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特点。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诊断

在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工业地域与城市工业区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前两问,再结合对教材的预习和思考,尝试回答第三问。

在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认识工业企业得以存在的条件,进一步考虑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理解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的内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理解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的内涵

①指导阅读课本3-2-4、3-2-5图及文字材料。

②展示导学问题:三者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工业联系为什么会促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有什么优势?理清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填写图1、图2中的相应内容。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及时填写图1、图2.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导学案,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理解生产联系、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各自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区别。认识工业集聚的优势。认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阅读课本3-2-4、3-2-5图及文字材料。

②展示导学问题:三者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工业联系为什么会促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有什么优势?理清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填写图1、图2中的相应内容。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及时填写图1、图2.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导学案,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理解生产联系、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各自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区别。认识工业集聚的优势。认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者之间的关系。

(1)在下面的纲要图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3)工业地域的规模逐渐扩大,则有可能形成工业城市,如我国的石油城________;钢铁城_________等。

[内容解析]工业联系分三种,其中生产联系是工厂之间存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如钢铁厂和机械制造厂之间、汽车零部件厂和整车厂之间;空间联系又叫基础设施的联系,即不同工厂是为了利用某工业区提供的道路、水电供应、通信、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彼此间不一定存在生产联系;信息联系是为了信息交流的方便而彼此接近。由于各工厂之间存在工业联系,导致工厂在一定地域发生集聚,工业集聚带来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能力、获得集聚效益的优势。工业集聚又最终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有的甚至形成专业化的工业城市。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集聚又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另一种是新兴工业集聚,其往往是为了控制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有良好的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创新。

探究活动2:工业过分集中,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工业分散的现象。读课本知识窗“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想一想日本工业地域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工业地域分散的原因和条件

①阅读课本知识窗“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想一想日本工业地域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工业得以分散分布条件是什么?

②指导学生阅读“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思考下面的问题,思考工业分散的另一种原因是什么?

②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小组代表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发言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工业集聚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出现的工业分散现象。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分为二地评价问题以及为问题寻找对策的理念。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